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6章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区的铁矿质量产量比想象中的还要大,现在的七溪矿区不仅成为了大魏安插在安南最坚固的钉子,还会成为对两广地区输送铁器的最佳矿产来源。

高平能用的人都被沈维忻抓去练兵了,挖矿这种事自然还是由郑氏的人来的痛快。

-

三百里外的郑氏却勃然大怒,原本以为只是一场例行的平叛,结果却让郑氏的人损失了五千余精兵,尤其是30匹象兵,这才是最让郑氏心痛的损失,毕竟一匹象兵从培育到身上的披甲起码要数十年,花销上千两银子,一向都是安南和暹罗最为强劲的杀手锏。

即使是安南统共也就300余匹,其中一半都放到边境上对付阮氏,一下子损失这么多,即使是郑氏也感觉有点吃紧了。

尤其是最近,阮氏得了荷兰人的资助后已经开始在在边境修筑长城。

一旦城墙修好,想要攻破就需要更多的象兵才行。

但是以现在的局势,郑氏却不得不吃下这个闷亏,因为升龙城,又乱了。

就在劣质铜钱泛滥引起整个安南开始通货膨胀后,没多久,来自大魏的商人统统拒收安南的铜钱,因为其中的铅含量早已不是王恒宇一开始浇筑的五五比,反而是含铅如泥,触手生灰,他们不得已只收白银或者是以物易物。

而还在安南的西洋商人纷纷嗅到了商机,引得白银进一步涨价……

升龙城的物价已经是一天一个样了,由于红河平原本来就是粮食产地,刚刚夏收,虽然大量的粮食以各种方式流向海外,但是百姓多少还有些余粮,更重要的是食盐的缺乏。

人三日不食盐,就会全身无力,而象兵更是需要大量的进食食盐,才能保证战象平均体重不至于下降。盐价高涨不仅是百姓受不了,就连郑氏也受不了。

而夏季正是洪水多发之时,一场暴雨后,红河洪水冲毁清化堤坝,淹没稻田12万亩。

而忙着给朱印船交粮的郑氏非但未赈灾,反强征“修堤银”,郑氏为筹措与阮氏相争的军费,早先还在清化推行“三倍税制”。

于是在一场强抢民女抵税的纷争之下,苦主奋力反抗率三百石工用铁锤、凿子击杀税吏十余人,焚毁税册,于锦水村竖起“杀郑复陈”大旗。

而郑氏正忙着处理这一波波的起义军,不得不收拢军力先放过高平凉山这个硬骨头!

-

王恒宇也没闲着,虽然他单方面断绝了大魏与安南的商路,但是安南对于铁器的需求也是无法遏制的,尤其是这种奋战不停的年头。

不管是农具还是武器,在火器大面积铺开之前,铁器才是人类最坚硬的武器。

作为商人,在安南铁器价格大涨的时候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王恒宇让随行的工匠根据万物工坊研究出来的碳铁比例,打造出了大量的鬼铁,其实就是提高了金属的含碳量,导致打造的铁器看上去与平常的无异,实际上会变得脆而易折,战场上一试便知。

再把这大批的鬼铁以官价三分之二的价格大量的输送到升龙城的黑市上去交易,一时间供不应求。

甚至王恒宇还专门收买了郑氏军方器械的人,引的他们也在黑市大量购买,毕竟武器是郑氏的,但是差价可是他们自己的。

除此之外,王恒宇也没忘记将一些质量尚可的武器偷偷运输给起义军,顺便派了点人去指导指导,起码别死守一个地方,多试试游击战术,避免正面决战。

只要安南越乱,他们就越有施展手脚的余地。

按宋时的构想,对付安南这种地方,她想要的不是大魏与其刀枪的拼杀,是不费刀兵而竭其仓廪。

-

山东第一批粮食收获的时候,宋时终于松了一口气。

玉米土豆还有红薯的产量比想象中的还要好些,不仅供应了山东当地的百姓,甚至还有余力支援山西等地。

加上嘉娜那边及时加强了暹罗的粮食进口,整体来说今年不至于出现粮食危机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