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5章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而琉球则借凭地利,与众多西洋船只交流,取长补短。

华夏福船的优势是载货量大,抗风浪,技术优益,有密封隔水仓,即使被攻击了只要不是半数船舱进水都可以安全返回,但是船体偏大,龙骨偏平,航行速度偏慢,必须依靠疾风。

虽然宋时不懂造船,但是她很明显知道一个趋势,就是后世的船舶的形状都是往深,尖,窄的方向发展,所以福船的龙骨必须要改。

而在蒸汽机出现之前,船只的风帆的数量也是让人咂舌,中式硬帆结合阿拉伯三角帆,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顶帆和支索帆的混合帆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批永明城的与大琉球分别所造出来的新船随着陈渔下了南洋,而根据陈渔船队在南洋上对付海盗的体验,又进行了第二轮的优化。

虽然还需要时间,但是只要不停止前行,总能到达远方。

船的升级需要积累,而季风,就是一个温柔的魔咒。

整个亚洲的海域的贸易时间都受制于它,夏季时它由南向北,而到了冬季时它又由北向南,它引领季节性的迁徙,让还未掌握更高级航行能力的文明借风而行去向远方。

但是,正因为它的便捷与强势,逆风就显得颇为不智,于是间接性的也阻碍了技术进步发展和探索。

短程的航行不仅符合海商的利益,降低了风险,也让长距离航行的水土不服和气候适应问题不会过于突出。

唯独不利于造船业与远航,就像算盘的便捷却不利于数学的发展一样。

华夏的海商凭借风力航行到最远端时,往往就会放弃前行,而是选择待在原地,将手中的货物出售,等到北上的季风来临时,再次返回故乡。

而想要从华夏到达波斯,则需要两个以上的疾风季节。

于是南洋各地的岛屿上纷纷建立起来一系列城市,他们与内陆毫不相干,却服务着往来交织的海船。

人数稀少的土著们,先是被阿拉伯人带来的苏丹国所统治,后是西洋人的基督教所放牧。

华人则在其中充当了一个永远不被祖国承认的角色。

温柔的季风,遍布的交易港,让华夏失去了远航的动机。

而那些财富所引起的西方人的觊觎,对于传教的渴望,甚至独占海洋的欲望,都绕过了这片季风所带来的温床。

直指东方!

-

在冬日的季风再次开启之时,宋时随着整装待发的船队一同南下了。

下一站:马尼拉!

那个沾满了华人鲜血的地方!

这一回,那些曾经被写进史书中的绝望与不甘,希望你们也能体会。

账本大魏的海军建设速度远远……

大魏的海军建设速度远远比陆军要艰难的多,最主要的就是船只数量不足。

即使隐隐约约知道船舶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是蒸汽机与钢铁,但是饭要一口口的吃,在技术的瓶颈未曾突破之前,还是要老老实实在木制帆船这条路一路狂奔。

相比制作更多更大的帆船,更多的资金往往都是投入到了研发阶段,然后将其他商船或者是红旗帮以及永

明城的旧船改建,加固,开槽炮口。

好在火器方面大魏暂时领先,加上红旗帮的全面倒戈,因此海面上,尤其是华夏的海面上,目前只有一个声音。

福船虽然在行驶速度上有所减弱,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宽敞的位置和面积,因此在同时代的西方帆船连清水都喝不上,在漫长的旅程中甚至不少患坏血病而死的情况下,同时代的华夏福船不仅能养殖牲畜,还能种菜发豆芽。

在生活保障方面算是目前全球顶尖了。

郑森坐在船舱之中,拿着一本最新版的寰球海志细看,这是陈渔船队下南洋交涉后根据南洋所搜集到的情报重新整合而成的。

海军学院的新毕业的学员一毕业就被送到了日本战场,说是战场,实际烈度并不高,更多的还是防守关隘要道趁机偷袭。

郑森从小在日本长大,一口日本贵族才会的口音,导致他轻易就能混进日本本岛,冒充江户的贵族刺探情报,挑拨当地大名之间的关系,数次立下大功后,他和几位同学被破格允许这次与宋时的船队一同下南洋。

不过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南下,而是先实验了永明城和大琉球新开发的人力帆船在逆风下航行的效果,随后在大琉球和琼州适应了两个月热带天气后,才随着季风,一同南下。

大琉球的的变化可以说一日三变,虽然郑森前些年的时候也来过大琉球,但是到了双港后还是震撼不已。

原本的荒山废地,满山的土人与流民,如今却“田园万倾,沃野千里。”而城中的公告栏上还贴着公告,今年刚好是大琉球免税期满的第一年,仅仅是双港的赋税就能收到数十万。关于赋税的利用也写的清清楚楚,除了上缴朝廷的,大多的赋税都已经被规划好用来兴修水利和官道。

到了琼州,才能明白什么叫植物天堂,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