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早先大魏对于外地流民置之不理,早已让大量华商在海外成为了待宰的肥羊,不仅沦为社会最底层,还能时不时就收割一笔。
如今人家开始秋后算账了,少不得不少势力为了避免殃及池鱼,开始主动替北方大国提前清算一下。
毕竟南洋不管是哪一个国家,都无法对着大魏的使臣说一个不字。
大魏讲理的时候是很讲理的,但是他讲的是他的理。
一旦你忤逆他,下场也是摧枯拉朽的,哪怕被灭国,落到对方的纸面上也不过是清除部分海盗贼寇。
之前大魏衰落,还未投射势力到南洋的时候,自然可以无视对方的命令,隔着万里南洋,对方根本无暇南下。
但是现在吕宋,彻底打破了南洋各国数百年来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
卧于猛虎之侧,不管对方表现的多么无害,它随意的一挥爪,对于这些南洋小国而言都是致命的。
吕宋,就是前车之鉴。
大魏,是真的来了!
大魏的大使馆,第一个先坐落到了暹罗。
不仅是因为暹罗态度最为积极,更重要的是,暹罗是除了安南之外,南洋最大的产粮区之一。
况且之前安南拒绝卖粮的时候,就是暹罗大量的出售粮食,才稳住了大魏的局势。
大使馆还在建造的时候,就有不少的华商前来打探消息。
一听是要新建大使馆,纷纷踊跃捐助。
之前陈渔南下的时候就已经提前给一些当地的华商传递消息,大魏会过来给当地的华商派发护照,然后入驻使臣,处理当地华商在异国遇到的问题。
要知道在异国的华商,作为二等公民,哪个没有被当地人欺压盘剥,所以才会以宗族商会相互抱团,但是再怎么抱团,终究是异国他乡,名不正言不顺。
因此,当时消息一传出来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实在是过于丰厚了。不过随着消息越传越远,也开始有些走样了。
虽然宋时的意思是只要在南洋各地,能听,会说汉语(包括方言)的,愿意“忠于大魏”的,即可认为华人,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并不那么容易被珍惜。
况且,虽然现在海运已经逐步开始推广,但是南洋之地距离大魏千万里之遥……
因此这个“忠于大魏”就被各种解读!
各地华商纷纷慷慨解囊,大魏使臣船只所到之处,补给、材料、物资不用其花费一分一毫,用尽了十二分的殷勤,只为得到一张来自大魏的“护照”。
“过所呢?”书办看着眼前的华商。
对方尴尬一笑:“早年被大水冲掉了……”
不少祖辈出海的华商,还能说句利落的闽语就算不错了,哪里还能留的住过所。
他眼见书办脸色不好,下意识的就想把手中准备好的银两递上。
不料书办看了一眼他的手心,从旁边带了一块牌子立在前面。
上书:“凡有索贿行贿,抄没家产,发配五千里:南溟、海西,天山可选……”
吓得华商一个激灵,连忙将手中银两收了起来。
见对方老实了,书办才继续记录对方的信息。陆续询问了对方的姓名、住址、祖籍,然后记录了外貌特征……
“你去旁边先画像吧!”书办指了指旁边还在奋笔疾画的素描师。
出海的时候,使臣们就带了一批画师,去掉了写意,突出了“素描”的风格,也让画师的培训时间从数年减少到了半年,以解决没有相片的问题。
华商连忙从怀里掏出一张画像:“我已经找人提前画好了,你看……”
书办看着眼前掌心大小的画像,对比了华商的样貌,点了点头。
只要相貌不偏差,他们自备还能省点时间。
陆续将之前的资料填好,封入了照片,一式两份存档后,将手中刚做好的护照交给了对方。
对方抱着靛蓝色的桑皮纸硬壳护照激动的连连道谢,然后才忍不住翻开手中这本沉甸甸的护照。
封面烫金楷书“大魏海外子民凭信”,四角压印四神兽的纹样,内衬夹层嵌金丝编织的阳刻的大篆防伪印记,透光可见。
背面则是一行清晰印刷的大字:“大魏帝国敬告诸藩:凡执此照者,皆我赤子,涉海营生,特颁此凭以彰护佑。所至之处,关津毋得阻滞,有司当以王臣待之,随宜匡助。诸番敢有凌虐,视同犯阙。”
华商小心翼翼的抱着护照问道:“只要有这个护照,就能向大魏官员求助了吗?”
书办点点头:“此物等同户籍,只要是打着大魏官号的管理,都有责任护侨安民……”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华商泪流满面,恨不得当场给对方磕一个!
书办见怪不怪的纠正他:“你要谢的是大魏,而不是我,不过……”
他突然画风一转,冷冷的道:“凡我大魏子民,也不得随